2012年10月2日 星期二

翡翠的起瑩和起膠

 

 

翡翠的起瑩和起膠



    翡翠的神秘之處就在於此,即使同一塊石頭,不同部位它的晶體排列展佈也是不一樣的,就像我們揉麵團,有的地方夾生,有的地方比較均勻,這和翡翠成礦時受到的剪切力、擠壓力等各種地質力有關,並且隨機性非常大,神奇的自然力的結果,鬼斧神工的造化。這也是中國人研究翡翠成礦最透徹,文章最多,觀點最多的,市場最複雜的根本原因。加上深厚的中國玉石文化,是外國人無法涉足的一個領域。



硬玉顆粒在力的作用下可以變的圓滑,可以拉長變成纖維絲狀,可以以不同大小顆粒相互結合,可以纖維與顆粒結合,變化多端,與瑪瑙的純粹由微晶顆粒堆砌而成還是有很大差別的。
   
翡翠的起熒現象是微粒晶體排列異常整齊有序而導致光進入後整體折射率明顯,有可能是晶體排列不及起熒的整齊而導致光進後去形成微粒散射而不能成為明亮而具有“剛性”的強烈光芒。
   
    突出了玻璃種起膠的珍貴性,那就是晶體排列無序對透明度是有很大影響的,那麼在無序時如還能達到玻璃種,那麼想像一下就可以明白,這樣的種質需細膩透明到何種程度?那種晶粒間的相互嵌緊要到何種程度?那是一種無序勝有序的極高境界。
   
    部分起熒部分起膠的情況有可能存在,因為畢竟二者都是“種老晶體顆粒很小”只存在晶體排序的些微差別,而晶體在礦物形成過程中,排列則有可能因為天然形成時地質或是氣候的狀況不同而有所不同,即使是同一個礦床也會有這種現象(事實上已經有這樣的掛件出現,存在即是合理)。


   起熒、起膠是一種有真實基礎且有生命力的概念,是基於一種認識:鑽石僅從外觀如何與其它無色透明寶石區別?為什麼大家不去戴一塊玻璃,因為火彩。鑽石的火彩對他的商業價值的意義是根本性的,不是虛無的概念。
  

   起膠的感覺,這個“膠”也不一定是指像膠水般凝滯,也可以比喻做市面上較為常見的塑膠棒,或是新塗上去比較乾淨的玻璃膠,看上去是半透明的白色(先以白色舉例,較容易說明東西),有柔軟的膚觸(以視覺產生的效果而言,不專指手感)。比較好和純淨的在光下會有微泛藍(紫)色螢光效果,玉器中拋光後整體能出現類似這種效果的掛件很少,種質特別細膩的才有可能出現。再有,對於瑪瑙的東西我們可以這樣想像一下(和實際成礦有差別的)!翡翠的膠質感,即是翡翠能表現出如凝結的膠水的狀態,黏稠、凝滯,加雜稍許混沌,透明中又朦朧模糊,透明度比全透明要差一些。

  豆種、糯種等翡翠上因晶粒粗大有石質性稍重的感覺,並無膠質感。冰種、玻璃種翡翠隨着晶粒越來越細膩,結構緊密程度的增強,透明度達到一定水準,就會出現膠質感現象。翡翠膠質感基本只在玻璃種、冰種翡翠上出現,說明它與翡翠晶粒的粗細程度有直接關係。但並非玻璃種、冰種翡翠就必定有膠質感,可以知道極細的晶粒結構只是形成條件之一,不是完全條件。另外,膠質感的出現大多在老種翡翠間,老種翡翠地質形成年代久遠,結構細膩緻密,粒度微細均勻,硬度比重極高,這也是產生膠質感的重要條件。



   膠質感是翡翠千變萬化的一個例證,透明中顯現如膠水的質感。與水晶超強的透明度、淨亮的光感、強玻璃光澤相比,似乎保持了玉的石質特性。與和闐玉的微透明、溫潤相比,它又具有強透明結構和光感。膠質感明顯與二者的質地感大相逕庭。


  

     尊重翡翠的本質,體驗並享受它所帶來精神愉悅,是探究翡翠變化無窮的目的。

起膠





沒有留言: